过去几年
各种超市、商场、新零售不断掘起
它们拥有繁多的商品品类以及高效的配送体系
使得传统菜市场客流持续流失
我们一度产生错觉
菜市场真的要从城市中销声匿迹了吗?
在我的印象中,菜市场是一个人间烟火气息最浓厚的地方。
小贩的吆喝声,热热闹闹的讨价还价声......逛菜市场就像体验生活的展览馆,呈现出这座城市最真实的一面。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跟不上“脚步”的传统菜市场,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摘掉“脏乱差”的标签,以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双塔菜场入口,配套设施不全,周边经常停放自行车和电瓶车,容易造成出行不便
双塔市集的前身为双塔菜场,是苏州市姑苏区的老菜市场之一。在这里除了买菜,豆花、蛋饼、糕点等传统小吃也是很多人的最爱。
“不时不食”的苏州人文饮食记忆,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在这里都完整保留下来。
但是随着网络经济和生鲜电商的崛起,让许多像双塔菜场这样的老城区市场一样,备受冲击,使得不少年轻人认为菜市场是“上一代人会去的地方”,缺乏吸引力,渐渐呈现凋零的面貌。
▲因人流量减少,菜市场的经营正日益萎
▲套设施相对简陋,采光与通风不足
▲菜场内的裁缝铺
想让更多鲜活的面孔走进双塔市集,在菜市场里遇见苏州、认识苏州、理解苏州,让老苏州人可以在这里回味苏州,便是改造的初衷。
整体规划与室内设计改造由内建筑设计师沈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设计师孙华锋、陈彬、赖旭东、谢柯联合设计。沈雷认为市集可以是一个社交的场所,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都可以来逛,除了保留菜市场的功能,还要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他首先要求将菜场原本的围墙全部拆除,对入口进行重新规划,从原本的两个增加到了七个。
同时原有门面拆除后撤,在街道与市集中预留出充足的灰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在这里逛街、歇脚和休闲。
▲双塔市集内外空间分布图
通过建筑空间的再次规划,将生鲜区合理压缩到市集北侧,在南侧设置了小吃区,将原先南侧沿街的杂货店、钥匙铺、裁缝铺等,生活服务店铺聚集到了西侧。这样一来,沿街处不仅能新增花店、咖啡馆、茶馆及熟食铺,还能让人们在这里坐下来享受美食和感受旁边烟火气的卖菜区和堂食区。生鲜区和临街商铺之间,有一道卷帘门,生鲜区“下班”之后,卷帘落下,便于管理,而临街商铺则可以继续营业到夜间。此外,设计团队考虑到买菜居民停放电瓶车和自行车的问题,还在菜场外沿河区域设置了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合理规划后,空间的密度扩大,能够容纳的人流量大大增加,但如何吸引人们的到来是一大问题。为此,“美食家”沈雷上线,根据市集的定位选定了蒸煮、卤味、面点等14个档口。上百种口味的精致小食,让美食爱好者们“不请自来”。整个小吃区采用三角形的元素,打破原有动线格局,为进入的人们增加了通透而丰富的视觉体验。安装横梁和屋瓦,营造出了一片重屋叠瓦的老苏州景象。市集增加小吃区,也就意味着要产生厨余垃圾。原本市场生鲜一天就要产生上百公斤的垃圾,厨余垃圾如果处理不当,恐怕会对环境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根据对市集的废料总量预估,设计师特别要求订制了一台500公斤级的可降解的垃圾桶,用最为清洁环保的方式给市集的运营保驾护航。这种可降解的垃圾桶,采用微生物处理方式,相比日本同类型技术迭代了六代更为先进。六小时左右就会降解98%左右的垃圾。还有除臭系统,排出的空气是新鲜的。餐饮废水含有大量油渍,不能直接排放,因此在排水系统上,规划了生鲜和餐饮两大排水系统。生鲜排水系统连接沉淀池,方便清理检修,餐饮系统则增加了一个隔油池,将废水经过净化后再排入市政管网。与此同时,考虑未来人流量增大,通风也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整个空气系统做了中央空调,也做了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不管是炎热还是冬天,都能保证一个舒适的温度。
双塔菜场得名于河对岸定慧寺巷内的历史遗迹,唐代罗汉院双塔,是在国内非常罕见的宝贵历史遗迹。为了让人们走在菜市场就能邂逅古老旋律,让传统姑苏文化回归民间,做一个有温度的菜市场。设计师将古老的东方数字——苏州码子与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桃花坞为设计灵感。让双塔市集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勃勃生机。将毛笔书写的苏州码子一一拆解,提取出书法笔画,再进行重构组合,打造出双塔市集全新的品牌形象。“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它是苏州人表示数字的符号,后通行于全国。清朝末年,西洋人在中国沿海各地设立教会学校,在阿拉伯数字成为社会主流后,“苏州码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整体设计凝练古典书法字体的脉络,笔锋苍劲,一气呵成,“市集”二字以红章形式篆刻其间,以恒久的东方魅力,赋予双塔市集独特悠远的江南情思。▲双塔市集的延展图形
这样的设计方式是希望可以让‘苏州码子’回归民间,开启传统与当代衔接的巧妙融合与激烈对撞,唤起苏州人儿时的记忆,唤起人们与对古老数字文化和‘苏州码子’的特别关注。▲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围裙
与此同时,在色彩方案上,设计师抽取了苏州桃花坞年画中桃红柳绿,优美祥和的色差特质,在市集的招贴装饰上下足了功夫。▲以桃花坞年画为灵感的缤纷包装
在小吃区一角,设置了一个可供表演的小舞台,既可以服务于市集本身,也可以成为周边社区的活动场所,更可以成为苏式生活最优美的展示窗口。设计师还利用“文化创意”作为此次改造的另一根主线,将双塔市集的内外空间打通,利用河边的区域,增设了一个年轻人喜爱的露天集市,包括咖啡、手工艺等等内容体验。最为特别的是在设计整个区域时,设计师还特地在北宋时期的吴王桥头增加了一个小小的书店。这家名为1/9的书店只有9平方米,寓意着“最小的书店”。它是一所探索城市与街区未来的在地书店,通过扫码进入书店,就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文字里苏式生活的乐趣。来自北海道的网红咖啡香气,为这里的老苏州情调,增添了一种清新活泼的滋味。一下子从小食到咖啡,从文创到表演,从菜场到市集,新增的业态,给管理也带来了挑战。市集管理方还邀请专业团队,特别打造网络内容平台,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丰富互动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双塔,了解双塔。历经近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双塔市集」终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那些熟悉的人们。整个双塔市集设计,从平面到空间设计,均可窥见传统苏式文化的余韵,存续历史底蕴,再现人文生机。改造完成后的双塔市集一改以往斑驳简陋的外观,墙壁上的斑斑锈迹消失无遗,入口处的灯笼透着轻盈柔和的光线,整个设计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的质感。穿过市集的主入口,就是热闹的「小吃区」,这里服务于周边社区,为居民们提供丰富的早餐和点心。同时,精心挑选并复原的苏州地方小吃也为远道而来的游人们提供了品尝地道苏州美食的一站式服务。“吴侬软语”也是苏州文化的一道重要标志,设计师以苏州方言为「小吃区」的店铺命名,读来软糯亲切,别有地方风味。前来品尝美食的游客,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苏州的文化氛围 。这里现代艺术的气息浓郁,策展团队在这里设置了实验所,电视机,未来买菜车三个艺术装置和一个摄影展,以引起人们对菜场这一空间和对生活的思考和关心。在「生鲜区」,居民们惊喜地发现,那些二十多年熟悉的老面孔,都依然还在。「生鲜区」的色调与光线,都为烘托蔬菜的新鲜而设计。堆叠式的展陈,以及顶层镜面的倒影,丰富了游走其中的视觉感受,大大增加了购物的乐趣。原本菜贩的陈列方式是平铺式的,空间利用率较低,视觉感受也不够丰富。经过重新设计后的陈列将采用立体及堆叠的方式,增加视觉体验。菜市场里随处可见的由名画改成的摊贩人形立牌,贴上了关于美食与生活的文案。鼓励大家走入菜场,在满足腹欲之余寻找食物带来的欢愉与满足,从食物里获取精神上的安慰,为这个新生的菜场注入不一样的活力。市集里面的裁缝铺、钥匙铺、杂货铺、茶馆,经赖旭东、孙华锋、陈彬、谢柯四位设计师改造后,全部焕然一新、陈列有序。原来裁缝铺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匹、线轴和碎布料,收纳是最大的问题,虽然裁缝铺很小,通过合理的规划,保留了原有的人情味,也让这间裁缝铺变得整洁。原本的钥匙铺,是最能反应时代变迁的一个场所,特地设计了一个展示钥匙的区域,客人需要什么顺手就拿了;同时也起到了展示的作用,走在大街上老远就能看到,这是一个钥匙铺,很方便。杂货铺的特点更是海量收纳,许多日用品都是居民日常所需,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手取到,提供方便。设计后更像是一个杂货超市,客人可以有个动线环绕着走进来,更多地去看和接触到货物,也很方便客户和摊主的交流。这里像是一个休闲商业“综合体”也像是一个“会客厅”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流到古城让更多的游客爱上这里让“白发苏州”焕发青春容颜。
改造菜市场,想改的不是菜市场本身,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城市,把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记忆传承下去,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方便,同时又满足了菜市场延续下去的生命力。部分图文来源:双塔市集、瀚清堂设计、梦想改造家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